国宝画重点|观象授时 物候循迹——文物里的夏至智慧
新华社·2025-06-21 21:08
陶寺古观象台与夏至测定 - 陶寺古观象台是4300年前用于天文观测的遗址 半径10.5米 弧长19.5米 由13根夯土柱形成12道观测缝 通过缝隙可精准划分20个节令 是二十四节气的主要源头 [1][3] - 观象台通过塔儿山日出方位观测夏至 12道观测缝用于捕捉星辰轨迹 确立农耕文明时间秩序 [2][3] - 夏至日阳光穿过夯土柱缝隙时 形成"天文历书"效应 体现古人"逐日而居"的天文智慧 [3] 圭表测量系统 - 圭尺与木立表合称"圭表" 圭尺残长171.8厘米 复原长度187.5厘米 采用黑绿红三色漆木刻度 非等距标记日影变化 [4][6] - 正午时分测量太阳影长 春分秋分夏至的日影会落在圭尺不同颜色条带 与观象台共同制定太阳历法 [5][6] 丁村遗址与物候研究 - 丁村遗址出土旧石器时代鹿角化石 印证"夏至鹿角解"的物候规律 填补我国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空白 [8] - 化石为研究远古人类适应复杂自然环境提供依据 是东亚古人类演化的"活档案" [8] 汉代玉蝉与物候象征 - 汉代青绿色玉蝉象征"夏至蝉始鸣" 体现古人将昆虫活动作为节气预报的智慧 [9][10] 半夏的阴阳哲学 - 夏至三候中的"半夏生"反映阴阳交替 这种中药材因夏天过半得名 阴性植物在阳极时生长 体现"万物负阴抱阳"思想 [12] 节气文化体系 - 夏至被分为三候: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 古人通过观测日影制定农时 结合祭天仪式形成完整的时间管理系统 [6][12] - 陶寺遗址与良渚石峁二里头并列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关键遗址 其天文观测成果延伸了中华文明历史轴线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