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科技企业全球化发展 核心观点 - 国内数字经济平台企业正通过多维度路径推动实体经济高水平开放,出海成为行业共识 [1] - 金融科技出海模式从支付工具向综合金融服务生态演进,构建全球化能力是关键 [5][7] 国内市场现状与出海动因 - 国内市场渗透率较高,增量红利见顶,行业普遍面临存量博弈困境,亟需寻找第二增长曲线 [1] - 自2017年起出海成为热点现象,实力雄厚的数字金融企业加速海外扩张 [2] - 东南亚、拉美等新兴市场展现出旺盛需求和持续增长的数字经济规模,提供双重增量空间 [1] 出海成效与典型案例 - 蚂蚁集团通过"Alipay+"覆盖66个国家和地区的9000多万商户,连接16亿用户账户 [2] - 信也科技在印尼、巴基斯坦获得非银行金融牌照,成为当地头部互金平台 [2] - 蚂蚁集团、腾讯集团通过投资或申请数字银行牌照在中国香港、新加坡等地设立数字银行 [2] 出海模式演进 - 早期以支付工具出海为主(如支付宝、微信支付海外版),服务出境游客和华人社区 [5] - 模式升级为综合金融服务生态,蚂蚁集团在东南亚推出数字信贷、保险、理财等多元化产品 [5] - 与当地伙伴合作成为重要方式,有助于快速融入市场并降低运营成本 [5] 技术基础与竞争优势 - 中国金融科技技术实力得到实践验证,人工智能技术在全球竞争中取得突破 [3] - 工程师红利和教育红利推动移动支付等技术成熟,智慧金融走向国际前列 [2] 关键挑战 - 面临地缘政治、监管差异、汇率关税等不确定性因素 [3] - 北美市场受逆全球化政策影响,跨境监管严格且出海成本较高 [7] - 产业生态协同不足,内卷式竞争激烈,国内资本市场包容性有限 [7] 战略建议 - "实力为王":夯实技术基础,推出符合国际监管与客户需求的产品 [4] - "合规优先":强化国内外合规能力建设 [4] - "生态构建":与当地电信运营商、商户联盟及政府机构合作 [4] - "抱团出海":腾讯推动金融科技、云服务、游戏等业务协同,形成产业协同效应 [7]
从“近海”到“远洋”:中国金融科技全球化布局寻找“第二增长曲线”
经济观察网·2025-06-22 1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