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学家为骨修复开辟新路径
环球网资讯·2025-06-24 10:04
研究突破 - 云南省骨与关节疾病基础研究重点实验室胡敏团队通过化学重编程和球状化技术将皮肤成纤维细胞转化为诱导性成骨细胞[1] - 该技术为严重骨折或骨不连的临床治疗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1] - 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生物活性材料》上[1] 技术优势 - 传统骨折治疗方法存在手术创伤大、并发症风险高、生物活性弱等局限性[1] - 新方法利用成纤维细胞的高增殖能力和重编程可塑性作为理想"种子"来源[1] - 小分子化合物组合成功将成纤维细胞重编程为具有良好功能活性的诱导性成骨细胞[2] 临床应用 - 诱导性成骨细胞球状体结构模拟体内三维生长环境增强细胞活性和功能[2] - 与二维单层细胞培养相比球状体具有更高存活率、更强功能活性和更好微环境适应能力[2] - 小鼠实验显示28天后骨缺损部位被桥接骨痂覆盖效果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相当[2] 治疗效果 - 诱导性成骨细胞球显著提高骨体积分数、骨表面积分数、骨小梁数量和骨密度等指标[2] - 细胞球移植后能分泌骨基质蛋白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促进血管生成和骨组织再生[3] - 移植后骨缺损部位活性氧水平显著降低保护移植细胞和周围组织[3] 发展前景 - 该技术有望解决同种异体骨来源不足问题为自体组织工程骨治疗奠定基础[3] - 目前处于动物实验阶段未来将在亚洲、欧洲与大洋洲开展多中心临床试验[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