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首次”看水上交通应急处置“+”什么
四川日报·2025-06-25 15:14
科技赋能水上交通应急救援 - 演练首次采用飞行救生圈和灭火弹无人机等新型设备 飞行救生圈可承载500斤(4名成人) 以12米/秒速度精准投送救援 并配备防水云台相机与红外双光系统实现全天候搜救[3][5] - 无人船搭载多波束声呐系统实时扫描水下环境 形成三维模型辅助救援 参演设备总数达26台(套)[5] - 四川省通过装备更新实现从人力救援到科技赋能 飞行救生圈等设备已纳入防汛装备库 突破传统救援距离和风浪限制[5] 提升船员乘客应急处置能力 - 首次设置突遇风浪船舶自救科目演练 模拟游船遇险时船长调整船向减小受风面积 船员引导乘客穿戴救生衣分坐两舷平衡船体[6] - 四川省将应急处置能力纳入船员上岗考核 加强汛前培训与乘客安全意识宣讲 缩短救援黄金时间窗口[6] 完善水上交通安全管理体系 - 构建省、市、县、企四级应急管理体系 完善1+8预案系统 落实预警信息"喊醒叫应"机制[7] - 全省储备3.3万台(套)应急物资 87支专业救援队伍待命 强化自然灾害预警响应规程[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