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5位文旅行业基层代表分享履职故事做文化传播与传承的使者

文旅行业高质量发展 - 东莞市文化馆构建市镇村三级总分馆体系,365天开放,2024年到访量达43万人次 [1] - "没有围墙的文化馆"模式通过开门办馆策略覆盖全城,提供演出、展览、才艺学习及社交空间 [1] - 文化馆定位为"人民的文化馆",服务对象聚焦城市外来建设者,强调文化普惠性 [1] 传统文化演艺市场升温 - 《只此青绿》全球巡演超750场,吸引年轻观众"跨城追剧"及重复观看 [2] - 民族舞蹈作品如《天下大足》融合传统文化IP(如《千里江山图》),需深度解读文化背景以提升演绎效果 [2] - 演艺团体常态化开展基层惠民演出,推动传统文化普及,观众反馈显示演出显著提升文化认同 [2] 旅游消费升级趋势 - 高铁网络及航线扩张推动出行便捷化,私家车普及带动自驾游成为热门选择 [3] - 游客需求从观光转向文化深度体验,导游角色升级为"文化翻译官",需强化本土特色叙事能力 [3] - 旅游产品设计需结合历史故事化呈现,以增强互动性与传播力 [3] 非遗产业与文旅融合 - 赤水竹编采用"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300余人就业,年吸引2万游客体验 [4] - 竹编产业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发"竹旅游"线路,整合吃、用、赏、玩场景,加速市场化 [4] - 非遗工坊与展示中心成为文旅融合节点,推动传统工艺向旅游消费品转化 [4] 红色旅游与青年教育 - 红岩博物馆通过实物展品(如小萝卜头铅笔头)的沉浸式讲解,激发青年历史共鸣 [5] - 讲解员年均超千场活动,将红色故事融入现代传播场景,强化文化传承效果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