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唐颖侠:数字化供应链中,如何实现“人权尽责”?
环球网资讯·2025-06-26 20:31
数字化供应链与人权尽责 - 数字化供应链采用网状结构,原料、生产、物流、仓储、销售等环节由多企业节点连接,具备动态替代能力[5] - 数据资产具有非竞争性特征,可被多实体同时访问且跨司法管辖区分布,管理复杂度显著提升[6] - 第三方数据风险成为数字化转型中最薄弱环节,包括数据泄露引发的隐私侵害和滥用导致的新型侵权行为[6][7] 技术发展带来的双重影响 - 新兴技术(AI/区块链/云计算)推动全球要素资源重新配置,改变世界经济竞争格局[3] - 数字技术既提升人类福利,又通过改变行为模式与价值观念带来新的人权挑战[3] 国际规范框架 - 《联合国工商业与人权指导原则》构建"保护-尊重-补救"框架,其中"人权尽责"要求企业评估供应链人权风险[3][5] - 既有国际规则基于矿产/纺织等传统领域,难以应对数字化供应链的新型挑战[5] 企业实践路径 - 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创造超万亿级市场,在智能制造和产业链创新方面取得显著进展[10] - 企业需制定人权政策,定义供应链各环节职责,优先识别高风险区域[12] - 需建立透明化协调平台,锁定权利消极影响以弥补救济障碍[13] 国家角色定位 - 国家需通过法律/规章/采购奖励等灵活措施预防企业相关人权伤害[9] - 需明确数字供应链下国家保障责任,协调不同法域法律规制差异[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