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 互联网巨头集体布局AI高考志愿填报工具 包括百度 阿里 腾讯等公司推出免费志愿助手[1] - 5月下旬起行业展开新一轮竞争 腾讯5月23日上线"AI高考通" 百度6月6日升级AI志愿助手 阿里6月12日发布"高考志愿大模型"[1] - 夸克深耕该领域7年 腾讯有8年数据积累 今年大模型技术成为新焦点[2] 产品功能 - 操作流程趋同 输入省份 科目和分数后系统给出排名及"冲稳保"三档院校推荐[2] - 今年AI能直接解析个性化需求 动态调整数据库推荐 解决细节追问问题[2] - 部分平台新增MBTI人格测试功能 但个性化推荐仍停留在基础标签匹配层面[2] 商业模式 - 采用免费模式 但产品内置于自家浏览器入口 如百度App 夸克App及QQ浏览器[2] - 免费策略实为抢占流量入口 高考全民关注度使其成为关键流量池[3] - 百度称高考期间超95%考生家庭使用其服务 总访问量超百亿人次 夸克累计服务1.2亿考生和家长 QQ浏览器累计服务4亿人次[3] 技术竞争 - AI志愿填报工具核心竞争力在于搜索技术[3] - 平台将年轻群体作为重点目标 加速整合历史数据与AI技术推出新功能[3] - 目标是通过留存用户 未来在AI大模型或搜索服务中延伸付费场景[3] 产品效果 - 记者实测发现各平台推荐院校差异显著 相同大学推荐概率相差较大[4] - 平台未公开"冲稳保"推荐算法逻辑 导致用户面对矛盾建议难以抉择[4] - 数据来源问题引发疑虑 有家长反馈知识库使用的数据来源不权威[4] 专家观点 - AI志愿填报工具仅能作为参考辅助手段[5] - 需综合考量院校情况 社会需求与个人特质 AI难以精准评估个体优势与兴趣潜能[5] - 建议结合师长意见 联系目标院校在校生获取一手信息 最终决策权应在考生手中[5]
互联网大厂抢滩AI高考志愿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