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研究的专业性与博通性 - 党史研究需要专业性与博通性结合 研究者需具备"门外汉"眼光才能发现新问题 培养贯通之才需避免"偏专" 强调"博通"如朝阳产业本金可一本万利 [1] "专"的弊端 - 梁启超和毛泽东均指出过度专业化导致生活单调和学术局限 建议年轻时多学自然科学 后期再侧重社会科学 [2] - 学术过度专门化导致学科细分 如中共党史分为革命史、建设史等 进一步细分为思想、组织等方向 精细化研究需避免"局隘"和"破碎" [3] - "局隘"表现为学科封闭和割裂 研究毛泽东忽略刘少奇 研究理论脱离实践 研究建设史割裂革命史 长期将导致学科僵化 [3] - "破碎"表现为繁琐考证和细节深描 放弃宏观综合 只关注零碎知识 破坏历史连续性 导致学科边缘化 [3] 研究者"偏专"的三重境界 - 第一重"自说自话":研究范围狭窄 资料收集局限 无法多方联系 发言幼稚或隔膜 [4] - 第二重"自以为是":拒绝他人意见 主观片面解释历史 产生门户之见和妒忌诽谤 [4] - 第三重"自业自得":意识到弊端但无力改变 如胡适所言成为"孤拐"式学者 影响社会有限 [4] "通"的四大维度 - "纵通":贯通古今 将具体问题置于整个党史中分析 需了解党成立前的历史 如毛泽东强调从孔夫子到孙中山的总结 [6] - "横通":观察党内外联动 将党史置于新中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 分析党与经济、政治、文化的关联 打通党内各专史条块分割 [7] - "内通":精通党史学科理论方法 接受史料学、考据学训练 需掌握学科历史和各派学说 提升学术辨别力 [8] - "外通":借助其他学科理论方法 如研究经济问题需经济学、统计学 研究社会问题需社会学、心理学 跨学科支撑核心研究 [9] 跨学科研究实践 - 研究毛泽东需配备历史学、哲学、文学等多副"眼镜" 通过诗词分析其政治家与诗人的双重特质 如《卜算子·咏梅》修改体现意境差异 [11][12] - 研究现代化等议题需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知识结合 否则讨论流于表面 党史研究者需配备多元学科工具 [12]
“偏专”之害与“博通”之益
北京日报客户端·2025-06-30 0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