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文化新观察丨穿雨林下深海,这里的文物普查不一般
新华社·2025-06-30 20:16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进展 - 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民族博物馆负责人符仙瑾带领团队对1959年建设的橡胶林试验田进行普查,该橡胶林于2020年被列为海南省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 - 南或河遗址是海南岛目前发现的保存最好、面积最大、文化内涵最丰富的旧石器时代旷野遗址,已出土编号石制品6000余件,筛洗出土石制品20000余件[2][4] - 海口市秀英区石山镇三卿村是约有800年历史的古村落,留存100余栋古石屋,成为"四普"新发现文物点[5] - 临高县皇桐镇国营红华农场保留20世纪50年代外国专家居住的欧洲风格砖木结构瓦房,被确定为"四普"新发现文物点[5] 水下文物普查成果 - 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展出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考古成果,包括400多件明代出水文物如珐华贴金镂空花卉纹梅瓶、红绿彩缠枝莲纹碗等[8] - 三沙"四普"工作队完成西沙17座岛礁调查,航程约600海里,新发现27处文物包括珊瑚石堆砌的"兄弟公庙"等海洋文化特色遗产[10] - 截至2025年4月,海南省已完成4274处"三普"不可移动文物复查(复查率100%),新发现656处文物[10] 文物普查技术方法 - 南或河遗址通过石器技术演变与古环境耦合研究,为中国南方及东南亚地区人群互动研究提供考古依据[4] - 三沙"四普"采用传统田野调查与现代科技手段结合方式提升普查效率[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