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 本土品牌在经历平替风潮后开始尝试品牌升级,但部分行业如餐饮和时尚面临消费者不满和经营挑战 [2][3][4] - 汽车行业通过智能新能源技术成功实现品牌升级,在20万元以上市场取得突破 [16][17][18] - 成功的品牌升级路径是"为产品而贵",而非"为贵而贵" [28][29][34] - 市场结构为品牌升级提供了空间,关键在于产品创新而非单纯价格定位 [39][40][41] 本土品牌升级现状 - 餐饮和时尚行业出现两极分化:钟薛高、李宁等升级品牌面临困境,而瑞幸、蜜雪等平价品牌持续增长 [3][4] - 波司登虽成功升级但伴随高价争议,库存增长且低价产品仍占销量大头 [7] - 李宁品牌升级后因设计争议陷入危机,利润连年下滑 [8][14] - 时尚行业涌现众多独立品牌,设计品质提升但未形成国民大牌 [5] 汽车行业升级分析 - 本土汽车品牌通过智能新能源技术在20-40万元价位站稳脚跟 [17] - 蔚来、理想、小鹏分别占据40万、30万、20万市场,比亚迪汉带动品牌逆袭 [17] - 智能新能源车通过产品差异化(智能体验+新能源)获得溢价能力 [25][26][27] - 汽车行业升级路径:先构想产品再定价,而非先定价格再堆配置 [28][29] 成功与失败的升级模式对比 - 成功案例:法国鹅肝(先有概念再开发产品)、智能新能源车(产品驱动定价) [31][28] - 失败案例:钟薛高(先定高价再找理由)、部分汽车品牌(堆砌豪华配置) [32][33] - 市场能辨别"为产品而贵"与"为贵而贵"的差异 [35][36] 市场结构与升级空间 - 奢侈品定价与当地收入的差距为升级品牌创造机会 [38][39] - 本土汽车品牌抓住20万元市场空白,介于大众丰田与BBA之间 [40] - 当前豪华车价格下探至30万区间,但产品创新仍可创造空间 [41]
不能为了贵而贵
虎嗅·2025-07-01 2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