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黄河大合唱》 音符跳动着时代的脉搏(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人民日报·2025-07-02 06:51

《黄河大合唱》的文化传承与当代影响 - 京津冀艺术家在北京音乐厅奏响交响音乐会《黄河》,广东深圳8个合唱团、300余名歌者共同演唱,吸引近120万网友线上观演 [3] - 80多年来,《黄河大合唱》跨越时空,成为中华儿女共同记忆,通过主题展览和各类演出持续传播 [3] - 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专题展展出多个时期不同版本的曲谱、历史照片和文献,吸引大量专业团体和年轻学子参观 [4][5] 历史背景与创作故事 - 1938年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三队赴吕梁山抗日根据地,坠马骨折后躺在担架上渡过黄河,在延安与冼星海合作创作 [4][5] - 冼星海在窑洞煤油灯下将进行曲节奏改为波浪式旋律,赋予作品奔涌的生命力 [5] - 1939年4月13日《黄河大合唱》在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5月11日再次上演引发轰动,迅速在延安传唱 [5] 学术研究与教育推广 - 西北民族大学成立《黄河大合唱》研究中心,2023年开设全国首个展览馆,累计接待2万多人次 [7][8] - 研究中心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五洲同声唱黄河"等活动,拓展历史背景和当代社会价值研究 [8] - 高校将专题展融入音乐专业课教学,通过历史照片和文献激发青年学子对民族精神的共鸣 [5][6] 当代演绎与社会反响 - 中国人民大学师生在展览现场清唱《保卫黄河》,年轻面孔与历史展品形成时空叠合 [6] - 革命先辈用音乐作为武器的精神被延续,新时代演绎强调音符与时代脉搏的联动 [6] - 光未然亲属黄炜通过《〈黄河大合唱〉简史》等研究,系统梳理作品承载的民族精神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