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新财观 | 不动产信托通州案例:普惠金融与养老金融的创新实践与思考
新华财经·2025-07-03 15:27

行业痛点与制度障碍 - 不动产信托财产登记制度缺失严重制约行业发展,全国68家信托公司受托财产规模达27万亿元,但不动产信托仅数例 [3] - 产权归属法律界定不清导致信托财产风险隔离功能被架空,威胁受益人权益并衍生法律争议 [3] - 房产交付过程烦琐,传统模式需额外筹措过桥资金(成本约万元级)并承受至少一个月操作周期 [3] - 税负压力过大,法人主体持有房产导致各环节税率显著高于自然人持有模式 [3] - 制度缺陷使信托服务长期困于"高净值俱乐部",难以惠及普通家庭 [4] 政策突破与制度框架 - 国务院2023年批复明确将不动产信托财产登记机制作为金融服务业扩大开放的重要内容 [5] - 北京市2024年修订《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从地方立法层面为制度创新提供保障 [5] - 形成"顶层设计+地方立法+实施细则"三级制度架构,试点工作正式启动 [5] 实践案例与机制创新 - 国投泰康信托完成全国首单居民住宅不动产信托财产登记,为70岁居民设立特殊需要信托 [6] - 构建权属登记法定确认机制,不动产权证附注"信托财产"属性及专属编码确立风险隔离效力 [7] - 采用"直接产权过户"模式将流程耗时从月级压缩至两小时内,节省数万元利息成本 [7] - 建立"受托人+继受行权人+监察人"三位一体监督机制防范财产侵占风险 [7] 普惠金融与养老金融价值 - 不动产信托使信托服务首次触达中等收入群体,实现从"私人银行服务"向"普惠金融服务"转变 [9] - 覆盖80%以上城镇家庭,为特殊需要人群构建保障新范式,我国现有2000万特殊需要人群面临财产管理真空困境 [10] - 为2.8亿老年人口(含4000万失能失智老人)提供财产管理、现金流补充和决策机制解决方案 [13] - 信托与遗嘱、保险功能互补,支持个性化传承方案并引导家风建设 [13] 现存障碍与发展路径 - 税收政策滞后导致信托公司承担3%契税及0.84%房产税,远高于自然人税率 [17] - 公众认知鸿沟明显,多数居民将信托等同于理财产品并联想"信托爆雷" [17] - 建议构建"1+2+N"政策体系,重点突破税收政策空白并探索递延纳税制度 [18] - 培育养老信托专业服务生态圈,建立"信托公司—法律机构—照护组织"协同网络 [19] - 推行分层服务模式并探索"社区信托顾问"制度扩大普惠覆盖面 [20] 市场前景与行业影响 - 预计到2030年居民不动产信托受托财产规模将以15%~20%增速突破3万亿元 [23] - 信托服务从"代客理财"向"民生保障"功能转变将重塑行业生态 [23] - 制度创新激活存量资产金融价值,为金融支持共同富裕提供实践样本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