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治理成果 - "十四五"规划纲要锚定的"完善生态安全屏障体系"目标正加速落地,通过科学推进荒漠化治理和严格执行长江十年禁渔等措施,构建绿色网络 [1] - 从太空俯瞰,生态文明的壮美画卷正书写着"十四五"规划的绿色答卷 [2] 塞罕坝林场 - 2023年与2020年相比,塞罕坝林场内的森林覆盖面积持续提升 [4] - 塞罕坝机械林场经过60余年建设,将数万亩荒原变为人工林海,筑起京津生态屏障,成为全球荒漠化治理典范 [5] - 2020至2023年,塞罕坝共计造林24000亩,并建立"天空地"一体化森林防火预警监测体系,实现森林零火灾记录 [7] 和若铁路生态治理 - 和若铁路全长约825公里,是世界首条沙漠铁路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534公里分布在风沙区域,占线路总长65% [9] - 铁路沿线采用芦苇沙障、芦苇方格和耐旱植物组成的防沙"三件套",成功构建绿色安全屏障 [11] 库布其光伏治沙项目 - 库布其200万千瓦光伏治沙项目是全国单体规模最大的光伏治沙项目,总投资近120亿元,规划用地10万亩 [13] - 项目采用"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板间养殖、治沙改土、乡村振兴"的模式,使光伏产业与生态治理深度融合 [13] 长江生态修复 - 薛家洼生态园从非法码头和工业固废堆积地转变为生态岸线和城市生态客厅,是长江岸线整治和生态修复的典型代表 [17] - 长三角地区以长江下游水系为骨干,推进长江生态廊道省际贯通,计划于2025年初步实现省级贯通 [19] 废弃矿山修复 - 江西萍乡冬瓜槽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涵盖4095亩废弃矿区,通过系统性修复新增水田313亩、旱地775亩 [25] - 修复后建成脐橙种植基地、休闲农业区等,入选江西省生态修复典型案例 [25]
从太空看“十四五”|这片“绿”,正在生长
新华社·2025-07-03 1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