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创新成果 - 海淀区累计形成98项制度创新案例,其中4项全国推广,中关村综保区成为全国首家以"保税研发"为核心功能的综合保税区,首创"3+1"智慧监管模式 [3] - 昌平区在医药健康领域实现多个"全国首家":国际研究型医院落成、完成首例去中心化临床试验试点、组建首支"人遗专员"队伍,微元合成全球首创"一步发酵法生物合成工艺"生产的阿洛酮糖获批上市 [3] - 北京经开区推出全国首批数据跨境负面清单,获批全国首个外资企业干细胞及基因诊断技术研发经营资质,建成全国首个人工智能数据训练基地和监管沙盒试点 [4] - 通州区推动全国首个不动产信托财产登记试点和股权信托财产登记案例落地,创新"自贸通办"模式实现京津冀超万项政务服务事项跨省市通办 [1][4] 外资与开放经济 - 顺义区五年累计入库"两区"项目2180个居全市第一,天竺综保区罕见病药品进口规模占全国四成以上,中德产业园集聚120余家德企年产业规模400亿元 [5] - 大兴区双自贸区累计引入市场主体7800余家注册资本超1300亿元,外资企业360多家,大兴机场综保区2024年保税进出口35.5亿元同比增长3倍 [5] - 朝阳区CBD功能区五年新设企业近6万家,聚集外资机构超1万家,累计认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122家占全市近半,成功落地全国首家外商独资新设证券公司渣打证券 [6] 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 - 海淀区2024年GDP达1.29万亿元占全市1/4,人工智能产业聚集企业超1900家,备案大模型89款占全国20%,打造北京最大单体智算集群 [7] - 昌平区"生命谷"集聚10余家高水平研发机构和300多名高层次人才,累计获批1类创新药11个在研在审82个,创新医疗器械32个占全国近10%,带动医药健康产业收入破千亿元 [8] - 通州区绿色金融领域创新显著: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累计成交额破1.8亿元,落地全国首笔"碳e贷",全区绿色信贷余额超557亿元 [7] 未来发展规划 - 海淀区将加速中关村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集聚区建设,实施"创芯引领计划"并布局商业航天 [10] - 昌平区计划打造合成生物与美丽健康产业开放创新高地 [9] - 大兴区将持续推动数据跨境流动先行先试,建设国际数据口岸核心枢纽 [9] - 通州区聚焦绿色金融、ESG、数字经济等赛道开展集成式创新 [9]
北京“两区”建设五周年,制度创新引领高水平开放
新京报·2025-07-03 2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