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心智观察所:独家对话|朱融融:脊髓损伤修复,让我深感科技造福人类的力量
观察者网·2025-07-05 09:41

技术突破 - 同济大学朱融融团队研发出全球首个可注射神经系统生物材料修复支架,通过促进神经再生和轴突方向性生长重塑神经环路,加速脊髓损伤修复 [1][3] - 该技术打造"神经中继站",在断裂的脊髓间建立人工连接桥,恢复脑部与肌肉/感觉效应器之间的电信号传导,实现原生神经器官功能 [3] - 材料设计需结合病理微环境调控需求,优化后能诱导内源神经干细胞有效分化,涉及材料科学与神经科学的交叉创新 [5] 研发历程 - 研究始于2016年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从抗肿瘤生物材料转向神经再生领域 [4] - 层状双氢氧化物材料通过深度学习筛选,在啮齿类动物实验中4周内显著改善后肢运动功能 [5][6] - 2021年恒河猴实验突破:材料在非人灵长类动物身上4个月后实现行走能力恢复,为临床转化奠定基础 [6] 临床需求 - 中国每年新增8-10万脊髓损伤患者,存量患者超300万,其中82.5%因实质损伤无法通过现有激素疗法获益 [7] - 传统治疗仅能处理20%非断裂性水肿压迫病例,多数患者面临终身瘫痪,迫切需修复椎板缺损并诱导神经元分化的生物材料 [7][9] - 当前研究聚焦急性期模型,慢性期治疗需结合小分子因子和酶解技术处理疤痕组织 [8] 社会价值 - 技术有望解决全瘫/半瘫患者基本生活需求,如自主坐起、刷牙等,显著提升300万患者生存质量 [9][10] - 脊髓损伤患者平均存活期长但生活质量极低,瘢痕组织会持续诱发神经元凋亡,生物材料可阻断这一恶性循环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