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皆可AI生成,法律如何界定抄袭侵权
环球网资讯·2025-07-05 11:36
人工智能与著作权法律界定 - 人工智能抄袭行为在法律上分为输入端和输出端两个阶段 输入端涉及使用他人作品训练AI 输出端涉及AI生成内容与他人在先作品的相似性 [1] - 现行法律对AI抄袭的判定标准与人类抄袭基本一致 核心原则是"实质性相似" 包括整体比对法和抽象过滤比较法两种司法实践标准 [3] - 输入端的争议集中在"合理使用"范畴 现行《著作权法》仅限13种情形 如个人欣赏属于合理使用 商业用途则可能构成侵权 [2] 实质性相似判定案例 - 《锦绣未央》抄袭案中 法院认定763处语句和21处情节与16部原作构成实质性相似 判赔74万元 突破了传统比对方法的局限 [4][5] - 全球首例AI美术侵权案中 广州互联网法院判定AI平台生成的"奥特曼"形象与原作关键特征高度相似 侵犯复制权和改编权 [6] - 哈利·波特百科全书案确立"碎片化字面侵权"理论 即使作品性质不同 摘抄零星原文仍可构成实质性相似 [5] AI生成内容的著作权归属 - 北京互联网法院认定用户通过调整参数生成的AI图片具有独创性 享有著作权 而江苏法院则认为简单提示词生成内容不构成作品 [7] - 司法实践显示 用户对AI生成过程的控制程度决定版权归属 包括提示词设计、参数调整等体现人类智力投入的环节 [8] 行业发展趋势与挑战 - 互联网文娱产业抄袭呈现复杂性、隐匿性和低成本化趋势 法律对输入端训练数据采取宽松态度 但对输出端侵权行为严厉打击 [9] - 现有技术存在误判风险 如大模型将《背影》误判为100%AI生成 凸显版权保护在AI时代的技术挑战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