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焦点访谈|厘清“刷脸”边界 筑牢人脸信息的安全防线
央视网·2025-07-05 21:58

人脸识别技术应用现状 - 人脸识别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刷脸解锁、支付、进小区等生活场景,但存在"强制刷脸""无感抓拍"等滥用现象 [3] - 公众主要担忧隐私泄露、安全风险及信息被不良使用,部分场景仅需一张照片即可通过AI算法绕过验证系统 [5] 《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办法》核心内容 - 我国首部专门针对人脸识别技术的综合性规章,与《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形成配套 [7] - 规定公共场所安装人脸识别设备需为维护公共安全所必需,并设置显著提示标识 [9] - 禁止在宾馆客房、公共浴室等私密空间安装人脸识别设备 [12] - 要求采取数据加密、安全审计等措施保护人脸信息安全,存储需本地化且不得通过互联网传输 [17][19] 新规实施后的行业变化 - 酒店入住场景:北京、浙江等地酒店已取消人脸信息采集,仅需身份证核验 [9] - 小区出入场景:杭州多个居民区保留刷卡等替代方式,不再强制人脸识别 [10] - 健身房等特殊场景:上海某健身房取消更衣室人脸识别,入口闸机支持手环验证 [13] 数据采集与存储规范 - 采用分类采集原则,根据场景需求差异化采集5-106个特征点(如门禁仅需基础采集,金融场景需高阶采集) [15] - 存储量达10万人的个人信息处理者需向网信部门备案 [25] - 要求设置8位以上复杂密码、关闭自动登录、每3个月更换密码,落实"最小权限原则" [21] 技术发展与商业影响 - 人脸识别技术在中国应用场景全球领先,新规推动技术进入质量并行阶段 [25] - 数据泄露可能导致商业链变现风险,如A公司转卖数据给B/C公司用于商业推广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