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为丝路考古提供“中国方案”
陕西日报·2025-07-06 08:28

丝绸之路考古研究 - 中国考古团队提出"游牧文化聚落考古"理论,改变了学术界认为古代游牧民"居无定所"的传统观点,并在新疆东天山地区发现最大游牧文化聚落遗址——石人子沟(东黑沟)遗址群 [3] - 2009年王建新团队成为首支走出国门开展丝绸之路研究的中国考古队,通过"大范围系统区域调查与小规模科学精准发掘相结合"模式,找到古代康居和西迁月氏文化遗存,挑战国际学术界流行观点 [3][4] - 研究强调"东方视角",认为丝绸之路起点在长安,需结合东西方视角才能全面还原历史,中国学者运用多学科新技术提升研究现代化水平 [4] 中亚联合考古成果 - 2013年以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开展联合考古,揭示公元前5世纪至前3世纪(早期铁器时代)等多时代遗存 [4] - 2017年起中哈联合考古队重点发掘拉哈特遗址、伊塞克M8号墓葬及恰伦河流域,发现高台遗址、聚落遗址和墓葬,为丝路城市变迁与民族融合研究提供实物资料 [5] - 中方与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国共建中国—中亚人类与环境"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签订全方位合作协议 [8] 国际合作与人才培养 - 中方考古方法与当地传统结合,哈萨克斯坦同行评价"看到不同研究方法,互相学习取得更多成果" [5] - 西北大学培养包括乌兹别克斯坦留学生比龙在内的跨国人才,比龙通晓多语言并参与考古队,促进中乌文化交流,后将中国考古知识传授给乌兹别克斯坦学生 [7][8] - 考古队与当地民众建立深厚友谊,如哈萨克斯坦牧民赠羊表达最高礼遇,语言隔阂未阻碍科学合作与情感联结 [5][6] 文明互鉴与未来方向 - 考古队沿张骞足迹探索,通过联合研究构建新的文明对话通道,目标讲好文明互鉴故事 [9] - 乌兹别克斯坦籍学者比龙称其成长经历为中乌友好交往见证,体现考古合作的人文价值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