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导向与市场目标 - 住房城乡建设部强调因城施策、精准施策,要求各地用好房地产调控自主权,持续巩固市场稳定态势[1] - 中央定调"止跌回稳",国务院提出7月后需逐步实现市场止跌,加快构建"好房子"新模式[4] - 政策组合拳围绕"稳需求、促供给、防风险"三大目标,地方创新举措包括融资协调机制、"以旧换新"等[3] 市场表现与数据 - 2025年1-5月百城二手住宅价格累计跌2.88%(5月环比跌0.71%),新房价格因改善项目带动累计涨0.97%[2] - 300城宅地出让金同比增24.5%,但成交面积降7%,TOP20城市占全国出让金66%,一季度北京等地多次刷新地价[2] - 核心城市新房库存下降且出清周期缩短,二手房"以价换量"推动成交增长[2] 地方政策实施 - 广州、深圳推动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授信额度全国领先;宁波、珠海通过"带押过户"及房交会释放需求[3] - 杭州建立人房地钱联动机制精准供地,上海规范国企不动产租赁管理强化主体责任[3][4] - 多地调整公积金政策(杭州/济南等),惠州发放7.18亿元房票,广东对首置及多子女家庭提供补贴[4] 供需两端挑战与对策 - 需求端:消费者因就业收入预期不稳观望,需通过降利率、提公积金额度等措施激活需求,加强保障性住房供给[5] - 供给端:房企需优化产品结构建"好房子",高库存城市可通过专项债收购存量土地/商品房优化资源配置[5] - 金融支持:拓宽房企融资渠道降低成本,加强债务风险监测预警,推动债务重组防范系统性风险[5][6] 长效机制建设 - 需构建"政策组合拳+预期引导+长效机制"体系,央地协同推进供需改革,运用新技术打造智慧住宅[4][7] - 规范市场秩序打击虚假宣传等行为,维护消费者权益以营造透明环境[6]
央地协同发力 更大力度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
经济观察网·2025-07-06 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