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深化首都“产改” 助力制造强国新征程
北京日报客户端·2025-07-07 05:54

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核心观点 - 产业工人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骨干力量,党和国家将其作为战略性、全局性重大决策部署[1] - 北京市通过"政治上保证、制度上落实、素质上提高、权益上维护"总体思路推进改革,形成党委领导、工会牵头、部门协同的工作格局[4] - 改革聚焦思想引领、技能提升、权益保障三大方向,目前全市技能人才总量达358万人(高技能人才122万人)[12][23] 思想政治引领体系 - 建立由17家市委办局组成的协调小组,印发《关于进一步健全完善制度机制深化首都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构建制度框架[4] - 发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会员50.45万人,覆盖114.95万人参加职业伤害保障,互联网百强企业建会率达100%[7] - "中国梦·劳动美"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创造1.5亿次传播量,劳模评选中一线职工占比显著提升[5][6] 技能人才培养机制 - 建成14所技工院校+17个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年培训规模超百万人次[10][12] - 实施"金蓝领"培育行动,建设178家职工教育培训示范点及5家首都工匠学院,开展"产教评"技能生态链试点[11][25] - 劳动竞赛覆盖30余个工种,工信技能竞赛选拔10万人才,商业服务业大赛产生3000余名技师/高级技师[15] 权益保障创新实践 - 出台《技能人才薪酬激励意见》,推动工资与经济效益同步增长,建立全国首个劳动关系风险监测平台[20][22] - 京东建立跨区域集体协商制度,美团创新外卖骑手恳谈机制,制定全国首个快递员权益保障团体标准[21] - 工会12351平台新增1.59万服务项目,覆盖3000万人次,建成职工之家及暖心驿站网络[23] 未来改革方向 - 围绕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培育大国工匠,深化"产教评"技能生态链试点和工匠学院体系建设[25] - 完善"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全链条机制,扩大劳动竞赛覆盖面,强化集体协商和民主管理[26] - 加大资金资源投入,构建企业为主体、多方协同的工作合力,目标建成一流产业技术工人队伍[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