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走近大国重器 | 行走的蓝色粮仓

养殖工船"湾区伶仃"号技术特点 - 全球首艘自航式水体自然交换型养殖工船,融合船舶与网箱技术,具备"能动"与"活水"特点 [3][5] - 总长155.8米、型宽44米、型深24米,最大吃水深度20米,养殖空间近8万立方米(相当于32个标准游泳池) [5][6] - 配备电力推进系统可自主航行至最佳养殖区域,利用洋流实现海水自然循环,无需人工换水 [5] - 采用高强钢船体可抵御12级台风,通过激光切割、自动焊接、3D建模等先进技术控制结构变形量 [7][8] - 应用"太阳能+风能+电能"综合能源系统,静态养殖时100%使用清洁能源,年减碳量相当于种植5000棵树 [9] 养殖能力与智能化系统 - 12个独立养殖舱可同时养殖多种海产,年产量最高达5000吨(相当于陆地5000亩鱼塘产出) [6][9] - 配备水下传感器和摄像头实时监测水质与鱼群活动,AI算法计算最佳投喂量并实现一键自动投喂 [10] - 搭载高精度导航定位系统可自主避台风并寻找理想水域,突发情况可快速转移养殖舱 [11] - 全自动捕捞系统通过收网装置和吸鱼泵完成作业,减少鱼群应激反应并提高效率 [11] - 仅需7名船员和8名养殖人员即可维持正常运行,人力成本大幅降低 [11] 深远海养殖行业发展趋势 - 我国海水养殖从浅蓝走向深蓝,逐步实现机械化、智能化、产业化 [4][12] - 养殖方式从固定式网箱(重力式/桁架式)向可移动的养殖工船升级,突破海域限制但造价较高 [4] - 近年涌现"振渔1号"、"澎湖号"、"国信1号"等创新工船,推动传统渔业向现代化工业生产转型 [12] - 深远海养殖装备集成船舶技术、清洁能源、智能监测等创新,助力"蓝色粮仓"建设 [3][9][12] 渔旅融合功能 - 静态养殖期可转型为复合型平台,提供垂钓、主题食宿等海洋文旅服务 [11][12] - 游客可在指定网箱垂钓石斑鱼等,参观养殖舱并通过水下摄像头观察鱼群 [12] - 船上设置十余间客房满足短期居住需求,实现"枕浪而眠"体验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