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瞭望 | 人工智能治理:刀锋之舞
新华社·2025-07-07 16:21

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现状 - 2024年中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接近6000亿元,涵盖基础软硬件支撑、关键技术研发、行业应用落地的完整产业生态体系正在加速形成 [2] - 人工智能作为战略性技术,展现出改变生产生活方式、重塑全球经济格局的巨大潜力 [2] 人工智能技术特性 - 人工智能具有系统性、跨域扩散性、价值敏感性和动态适应性四大核心特性,加剧技术失控可能性 [2] - 系统性体现在深度嵌入经济社会运行的复杂网络,影响波及广泛 [2] - 跨域扩散性表现为特定领域技术缺陷或伦理失范可能迅速引发连锁反应 [2] - 价值敏感性源于算法"黑箱"中的隐性规则可能引发重要领域价值失范 [2] - 动态适应性指大模型的持续学习和进化迭代能力可能带来不可预测风险 [2] 人工智能应用风险案例 - 生成式人工智能被滥用于制造虚假信息和诈骗 [3] - 带有偏见的算法应用于面部识别、招聘筛选、信贷评估等领域可能导致待遇不公 [3] - 自动驾驶系统在复杂路况下可能失效 [3] 全球人工智能治理模式 - 美国采取"弱监管"模式,通过市场化机制、行业自律和聚焦高风险场景的灵活监管平衡创新与风险 [5] - 欧盟选择"强监管"模式,围绕人类尊严、隐私和基本权利构建严苛合规体系 [6] - 中国探索综合治理路径,出台《新一代人工智能伦理规范》等法规,构建研发到应用全生命周期治理框架 [6][7] 中国治理路径特点 - 强调基础技术创新赋能安全,构建政府部门主导、科研机构审查、行业组织制定标准、企业落实责任、公众参与监督的"协同共治"生态 [7] - 倡导在联合国框架下建立国际人工智能治理框架,提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 [7] 全球治理竞争格局 - 美国意图通过技术优势在发展中掌控规则 [8] - 欧盟谋求通过"布鲁塞尔效应"实现价值输出与市场准入规制 [8] - 中国尝试在发展与安全、技术创新与多元协同中寻找平衡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