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底 农业生产信息化率有望提升至30%以上 智慧农场 科技拓展想象(大数据观察)
人民日报·2025-07-08 06:01
"这里就像人的'大脑'。"95后农田管理员侯广宇坐在指挥中心,手持平板电脑,远程操控着农业机器 人,"农场'聪明'了,人在屋中坐,就能干农活。"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支持发展智慧农业,拓展人工智能、数据、低空等技术应用场景。"先进科 技,怎样作用于智慧农业?近日,记者在多个智慧农场进行了探访。 炎炎夏日,却不见"汗滴禾下土"。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区新林村伏羲农场内,晚稻栽植成片,农业机器人 穿梭田间、巡检苗情,各类传感器遍布其间,探测墒情、气象、病虫害等信息,并实时传输到后方的指 挥中心。 依托数据 进行推演预判选择更优方案 作为智慧农场,伏羲农场是中国科学院发展智慧农业的试点项目。2023年,项目团队在河北雄安新区建 设了技术与数据总部。目前,伏羲农场已被推广到内蒙古、重庆、安徽、湖北等地,产业化和市场化程 度持续走深。 "传统农业,面临许多不确定因素。运用大数据,能够在播种、灌溉、植保等各个环节进行推演预判, 选择更优方案。"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张玉成表示,伏羲农场围绕墒情、气象、病 虫害等开发、训练了相关模型和算法,在决策层面为高产、稳产提供了可靠支撑。 田野上的新鲜数据,不断涌入算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