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稼人的劳动号子(说说我家乡的非遗)
人民日报·2025-07-08 06:28
文化传承与变迁 - 川北薅草锣鼓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持着最本真的劳动号子形式,与农耕活动紧密关联 [1] - 锣鼓节奏与农活动作高度契合,鼓点模拟锄头入土、断根的力道,形成独特的音乐与劳动融合模式 [1] - 传统农耕文化在现代工业环境中产生适应性变化,如李老汉将锣鼓调子与挖掘机作业节奏产生联想 [2] 社会变迁与产业转型 - 农耕工具从锄头向机械臂演变,农田转变为工业园,反映传统农业向机械化生产的转型趋势 [2] - 年轻一代从事非农职业(如挖掘机操作),但文化记忆仍通过父辈传递,体现代际间的产业认知差异 [2] - 川北薅草锣鼓作为文化符号,跨越千年仍存在于当代生活,显示传统文化在产业变革中的延续性 [1][2] 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 - 川北薅草锣鼓于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目前仍活跃于当地农耕场景 [1] - 锣鼓表演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既指导劳动节奏,又包含即兴创作的童谣等娱乐元素 [1] - 非遗文化通过日常劳作(播种至收割)实现代际传承,成为社区身份认同的重要载体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