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以法之名》总制片人:刀刃向内,这可能是唯一一部检察侦查题材剧
观察者网·2025-07-09 19:30

选题与创作背景 - 最高检影视中心选择"检察侦查"作为《以法之名》的核心题材,源于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强化对司法活动的制约监督"和"加强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的政策导向[1] - 原剧本从扫黑除恶题材转向检察侦查题材,历经三年更换三拨编剧,主题调整导致多次重写[1] - 检察侦查作为检察机关的"隐藏职能",此前未被纳入主要创作方向,因其长期属于刑事执行检察厅的小职能[1] 题材独特性与审查机制 - 该剧可能是"唯一一部"反映检察侦查的剧集,因最高检资源有限且需避免同质化,且涉及保密侦查手段无法公开[3] - 内容审查包含十余道程序,成立专门编审委员会,整合检察实务、法律实务及新闻工作者进行多维度把关[3] - 协审单位在备案和成片审查中提供超预期支持,包括内容把关和审片提速[6] 角色塑造与行业现象 - 法治题材选角倾向"老面孔"源于职业剧特性,法律从业者的专业气质难以通过新演员快速呈现[9] - 新人演员董晴(饰张文菁)通过自荐试戏获得角色,其表演将被动型律师角色转化为主动叙事核心[10][13] - 蒋欣饰演的女检察官"郑雅萍"通过三天深度采风贴近原型,定妆照被评价为"最符合女检察官形象"[16][18] 剧情设计与现实映射 - "政法家族"设定反映基层司法系统熟人社会特征,如亲属关系集中(检察官弟弟是警察、岳父是政协副主席等)[21] - 角色李人骏和许言午的"好坏模糊性"旨在展现领导层决策复杂性,非为过审妥协而是艺术化表达人性多面[24] - 剧中案例"万海案"基于湖北、湖南、辽宁等地检察侦查真实案例综合提炼[20] 市场反馈与创作理念 - 36集体量突破短剧趋势,坚持"内容为王"打造全民向作品,观众评价"无短剧味"令主创欣慰[28][29] - 16-17集抒情段落引发"拖沓"争议,但主创认为情绪铺垫对人物塑造至关重要[30] - 与优酷(敦淇工作室)、傅东育导演合作中,以"立场一致"为前提解决艺术与法律专业的分歧[32] 社会影响与行业意义 - 该剧播出时正值高校招生季,至少三所政法院校使用其海报宣传,可能提振法律专业报考意愿[22] - 最高检影视中心旨在通过作品缩小检民距离,普及检察机关职能[33] - 同类作品如《第二十条》推动正当防卫条款普及,间接影响《治安管理处罚法》修订中"互殴"认定标准[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