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研究的专业性与博通性 - 党史研究需要兼具专业深度和跨学科视野 过度专业化会导致视野狭窄 而"门外汉"视角有时能发现新问题 培养人才需平衡"专"与"博"的关系 [1] - 梁启超和毛泽东均指出过度专业化的危害 认为单一知识结构易导致生活单调 建议年轻时多学习自然科学 后期再转向社会科学 [2] 过度专业化的弊端 - 学科细分导致研究碎片化 中共党史被划分为革命史/建设史/党建史等二级学科 进一步细分为思想/组织/作风等方向 过度强调边界会引发"局隘"和"破碎"两大问题 [3] - "局隘"表现为学科封闭和内部割裂 研究者只关注特定人物或领域 忽视经典作家间的知识传承 割裂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3] - "破碎"表现为过度聚焦细节考证 放弃宏观历史叙事 导致学科丧失整体性和连续性 [3] 研究者的三阶段演化路径 - 第一阶段"自说自话":研究范围极端狭窄 无法进行跨领域对话 专业外发言常显幼稚 [4] - 第二阶段"自以为是":陷入学术封闭状态 拒绝接受外部意见 产生门户之见和妒忌心理 [4] - 第三阶段"自业自得":意识到问题但难以改变 如同胡适描述的"旗杆型学者" 影响范围有限 [4] 博通研究的四个维度 - "纵通":贯通古今历史脉络 将具体事件置于党史全过程分析 需涵盖从孔夫子到孙中山的思想遗产 [6] - "横通":考察党内外联动关系 将党史置于国家发展/社会主义史/全球背景中 分析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相互作用 [7] - "内通":精通党史学科方法论 包括史料考据和理论诠释 需掌握学术史脉络并吸收各家学说 [8] - "外通":借助其他学科工具 如经济学需统计学支撑 社会问题研究需社会学/心理学辅助 形成交叉学科视野 [9] 博通的本质要求 - "纵通"和"横通"属于本体论层面 强调历史发展的纵向连续性和横向关联性 [10] - "内通"和"外通"属于认识论层面 要求夯实专业基础同时吸收外部方法论 [10] - 真正的贯通需避免钱钟书笔下"高松年式"的肤浅通才 要建立实质性跨学科认知体系 [10]
为何党史研究者还要具有“门外汉”的眼光?
北京日报客户端·2025-07-10 1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