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AI问计儒学,中国探索“科技+文明”新形态
新华社·2025-07-10 16:10
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 - 山东曲阜鲁源村推出《鲁源奇妙夜》文旅产品,融合数字光影秀、积分式研学、沉浸式游园等新元素,为游客提供跨越2500年的"儒学探源"体验[1] - 景区通过AI机器人"探源者"引导游客,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场景的创新融合,游客可沉浸式感受明"礼"生活方式[2] - 该产品成为曲阜文旅多业态融合典范,通过实景演出和互动场景设计,增强游客对儒家思想和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1] 人工智能与文化传播 - 尼山论坛与会专家认为AI技术压缩时空距离,使沉浸式文化产品实现文明"具身化"传播,扩展文明新表达形态[2] - 行业尝试将儒家"礼"理念融入AI技术设计,使其成为文化差异"调和者",借鉴"和而不同"智慧建立算法动态调节机制[5] - 业内人士呼吁AI发展需根植人文土壤,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6] 科技伦理与行业规范 - 专家指出AI对人类身份认知、文化传承及伦理体系的影响尚不明确,需关注其对道德塑造和代际价值观传递的深层影响[2] - 行业建议建立审慎评估机制,通过制度设计将民族文化特色嵌入AI体系,使其成为服务社会进步的建设性力量[6] - 论坛提出需建立立法监管体系明确AI应用边界,同时推进科技伦理教育培育大众判断能力[6] 人机关系哲学思考 - 学者强调AI发展应趋向"把人当人",避免技术霸权,需在儒家思想框架下设置伦理"围栏"[5] - 行业认为在"人机共生"共识下,建立"以人为本"的伦理坐标系比技术迭代更为紧迫[5] - 建议开发者怀有恻隐之心,用儒学智慧引导AI技术发展方向[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