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斯本丸”号的历史回响(创作者谈)
人民日报·2025-07-11 06:52
历史事件还原 - 1942年9月底日军武装运输船"里斯本丸"号从香港出发运送1816名英军战俘,因未悬挂战俘标志被美军潜艇鱼雷击中沉没[2] - 沉船过程中日军将战俘封锁在船舱底部并用木条钉死舱门,英军破舱逃生后遭遇日军扫射屠杀[4] - 中国渔民出动46艘小船65次救援行动,共救起384名英军战俘,其中林阿根单人救起8名[4] 纪录片制作过程 - 制作团队在英国主流媒体刊登寻人启事,找到380多位亲历者后代,收集上万张历史照片[2] - 完成130多人深度采访,包括3位近百岁亲历者(丹尼斯·莫利、威廉·班尼菲尔德、林阿根)[2][4] - 通过声呐图等专业手段帮助高龄亲历者恢复记忆,抢救性保存口述历史[4] 历史影响与人性记录 - 遇难者家属长期承受痛苦,有人保留战俘亲人的最后一封信近80年[5] - 中国渔民在物资匮乏情况下仍倾尽所有救助战俘,体现跨越国界的人道主义精神[6] - 2025年"东极渔民营救英俘纪念碑"揭幕,18位英军后代专程赴华参与[8] 国际合作与当代回响 - 英国历史学家托尼·班纳姆的著作为影片提供基础史料[7] - 电影英国首映促成战俘约翰·韦弗家族与中国亲属83年后重逢[8] - 影片收获130多封感谢信,观众认可其历史价值与人道主义启示[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