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学者:稳定币创新急需监管,但面临匿名身份识别、资金流向追踪等难点
观察者网·2025-07-12 08:10

稳定币定义与特征 - 稳定币是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资产,融合加密货币跨境流通效率与法定货币价值稳定性,本质是法币的数字化映射符号 [1][3] - 发行量不受天然限制,区别于比特币2100万枚的总量约束,通过智能合约实现全流程管理 [1][3] - 主要作用为交易媒介、支付手段及价值储存,交易所利息可达8%,超过美元储蓄价值 [3] 稳定币主流模式 - 法币质押型(如USDT、USDC):以美元资产1:1锚定法币,USDT因透明度不足受争议,USDC遵循美国监管框架 [1][5] - 加密资产质押型(如DAI):以ETH等虚拟货币为抵押品,抵押率通常超过150% [1][6] - 算法调节型:通过智能合约动态调节供需,但2022年UST脱锚事件暴露机制脆弱性(价格从1美元暴跌至0.05美元) [1][6] 监管动态与合规化 - 欧盟MiCA法案于2024年12月31日落地,美国《GENIUS法案》和香港《稳定币条例》相继推出,标志稳定币进入合规时代 [2][4][9] - 监管赋予稳定币"准生证",主权认可推动其应用于供应链金融、跨境贸易结算等领域 [4][13] 技术难点与风险 - 区块链匿名性导致身份识别困难,资金流向追踪存在挑战 [10][11] - 交易合规性问题突出,中国境内加密资产交易不合法 [11] - 智能合约存在储备风险、算法失灵及清算风险,UST事件暴露"死亡螺旋"机制缺陷 [6][8] 未来发展趋势 - 监管与创新协同:合规化助力实体经济,尤其在供应链金融和跨国交易场景 [13] - 技术融合深化:隐私计算、监管科技与稳定币管理结合度提升 [13] - 市场格局重塑:头部机构(如Circle、京东)凭借技术资本优势主导,小型发行方受高合规成本挤压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