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里的爱鸟故事
人民日报·2025-07-14 06:20
鸟类摄影与生态保护 - 鸟类摄影爱好者通过镜头记录鸟类活动 7年来拍摄400多种鸟类 累计50多万张照片 [3][4] - 生态环境改善促使鸟类数量增加 观鸟人群规模扩大形成鸟类保护网络 [4] - 专业摄影设备与季节选择对拍摄效果至关重要 春冬两季为最佳拍摄期 [3][4] 生态文学创作 - 作家通过10年观察记录192种鸟类 出版《醒来的河流》等生态文学作品 [7][8] - 鄱阳湖越冬白鹤占全球总数98% 数量仅2000余只引发生态研究兴趣 [8] - 靳江河流域鸟类回归现象推动生态文学创作 作品涵盖40种鸟类观察记录 [8][9] 鸟类观察与科研贡献 - 95后摄影师2年内拍摄200多种鸟类 包括东方白鹳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13][14] - 发现崇明岛罕见白腹毛脚燕 为上海市1994年以来首次野外记录 [14] - 定期向上海野鸟会提交观测数据 支持鸟类迁徙科学研究 [13][14] 公众观鸟活动 - 圆明园持续20年鸟类调查 单次最高记录49种鸟类 [16][17] - 永定河崖沙燕栖息地保护行动促使工程方案调整 成功保护繁殖期雏鸟 [17] - 北京观测到东南亚爪哇池鹭等罕见鸟种 反映生态环境改善 [17] 鸟类保护网络建设 - 摄影展与社交媒体分享促进公众鸟类认知 年均举办"爱鸟周"科普活动 [5][6] - 全国性观鸟爱好者社群实时互通鸟讯 形成跨区域保护协作机制 [4][17] - 中小学观鸟社团培育年轻一代保护意识 专业领队带动公众参与 [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