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是德之母(金台随感)
人民日报·2025-07-14 06:20
罗大经当了几回小官,著过一本《鹤林玉露》,里面传有许多官人文人,或粉墨登场,或本色出演,或 流芳百世,或遗臭万年。偶翻此书,看到了杨伯子故事:"嘉定间,杨伯子为湖州守,弹压豪贵,牧养 小民,治声赫然,为三辅冠。" 明事、明理、明道,也是廉生的。原告被告打官司,廉官自然可把案子审理得明明白白,道理分明,法 理清明;若是收了谁的钱,纵使墙上挂着"明镜高悬"匾额,也一定是葫芦僧乱判案。贪官不是看不见王 法,不是看不见举头三尺有神明,不是看不见前行三步是悬崖,他是吃了人家的、喝了人家的、拿了人 家的,手软、嘴软,自然就不明事理、不讲法理。 廉生官德,廉也生恩德。福禄寿喜,是廉者给自己的心灵恩赏。清廉者是幸福的,"下不欺于地,中不 欺于人,上不欺于天",夜半敲门不受惊,会场来人不被吓。 "从来有名士,不用无名钱。"这是宋朝诗人陈与义的一句名言,后来罗大经又补充了一句,把诗意解释 得更透彻、更警人:"士大夫若爱一文,不直一文。"好多贪官家财万贯,其人则是千夫所指,其人品是 一文不值。 杨伯子何以"治声赫然"呢?罗公探究其底,只看见一个字:廉。杨伯子自道:"士大夫若清廉,便是七 分人了。盖公、忠、仁、明,皆由此生。"廉生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