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智能产业发展现状 - 2025年被视为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的量产元年 [1] - 全国首个具身智能产业联合创新中心——华为云具身智能产业联合创新中心在深圳宝安启用 [1] - 深圳宝安已形成集技术研发、场景应用、资本赋能于一体的"具身智能港" [1][6] - 具身智能被认为是通向AGI的必要方向之一,2025年随着DeepSeek等大模型的广泛应用迎来技术突破 [2] 市场规模与政策支持 - 预计未来5年具身智能市场规模将持续增长,2026年有望突破万亿元规模 [2] - 高盛预测到2035年具身智能可替代全球25%制造业岗位,同时催生高端装备、算法服务等新价值链环节 [2] - 深圳印发《深圳市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 [2] - 宝安区计划到2026年引育3~5个行业龙头,建设50个以上深度应用场景,推动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550亿元 [3] 产业链布局与企业动态 - 华为在深圳加码布局具身智能,被视为"生态赋能"模式的关键落子 [4] - 华为凭借5G、大模型、云计算和芯片等技术优势,有望加速国内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实现'0'到'1'突破 [4] - 2025年3月至今国内具身智能赛道发生101起融资事件,其中35起为亿元级别以上融资 [5] - 宝安区已形成涵盖上游核心技术与组件、中游本体制造、下游场景应用的具身智能全产业链 [6] 产业集群与区域优势 - 宝安区人工智能企业突破424家,机器人重点领域企业241家,智能传感器重点领域企业215家 [3] - 前海宝安中心区5公里范围内已形成人工智能关键技术平台集群 [1][6] - 腾讯、维沃通信、立讯精密等巨头进驻,兆威机电等本土零部件企业提供核心支撑 [6] - 亿嘉和、追觅、银河通用等新锐力量纷纷落子宝安 [6]
继“机器人谷”后 深圳又一人工智能产业新地标诞生 深圳西部崛起“具身智能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