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六号月壤研究取得新成果,首次揭开月球背面演化历史
环球网资讯·2025-07-15 07:02
嫦娥六号月背样品研究成果 - 嫦娥六号成功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带回1935.3克月背样品,为研究月球背面演化提供新维度 [1] - 4项研究成果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于《自然》杂志,揭示月背岩浆活动、月球古磁场、月幔水含量及月幔演化特征 [1] - 研究发现月球背面月幔深部物质具有"超亏损"特征,并提出两种成因模型,为理解月球早期壳-幔演化提供关键信息 [1] 月球背面科学发现 - 研究团队分析月壤磁性矿物,揭开月球背面月壳磁场弱与土壤磁性强之谜,有助于解释南极-艾特肯盆地磁性异常 [2] - 发现月球背面存在28亿年前火山活动,月幔源区极度亏损,提出月海玄武岩分布二分性的新认识 [2] - 首次精确测定南极-艾特肯盆地形成于42.5亿年前,为太阳系早期大型撞击历史提供精确"宇宙时钟"标尺 [2] 研究技术创新与国际影响 - 科学家在1年内完成对样品的多学科分析,部分成果从样品分发到论文发表仅用16天,展现快速响应能力 [4] - 研究成果获得国际期刊高度认可,4项核心成果以《自然》封面文章发表,标志中国行星科学研究进入国际第一方阵 [4] - 国际同行期待与中国共享数据,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专家希望研究月球磁场异常成因,将加速月球科学整体进步 [4] 未来任务规划 - 嫦娥六号发现为嫦娥七号、八号提供科学指引,如嫦娥七号计划携带地震仪探测月背内部结构 [5] - 研究成果将帮助嫦娥七号任务与嫦娥六号揭示的月幔演化特征形成互补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