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惩车检造假!最高法发布人民法院依法审理涉机动车环境监管典型案例
央视网·2025-07-15 10:33
人民法院依法审理涉机动车环境监管典型案例 - 文章核心观点:人民法院通过发布3件典型案例,展现对机动车环境监管领域违法行为的严厉打击态度,旨在规范行业行为、增强公众环保意识、推动绿色发展[1] 案例1:湖南省新化县某机动车检测有限公司、陈某某等人提供虚假证明文件案 - 基本案情:检测公司购买OBD模拟器和作弊软件,为400余辆不合格车辆出具虚假排放检验报告,两年内曾两次受行政处罚[5] - 裁判结果:公司被判罚金30万元,相关责任人获刑1年6个月至8个月并处罚金[7] - 典型意义:严惩排放检验机构造假行为,净化第三方环保服务市场秩序[8] 案例2:浙江省衢州市人民检察院诉龙游某汽车租赁服务部、李某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 - 基本案情:李某改装12辆租赁车三元催化器并销售牟利,租赁部知情后仍继续出租,造成氮氧化物排放227.115Kg,生态环境损害6928元[9] - 裁判结果:经调解,租赁部与李某各承担一半生态环境损害费用[10] - 典型意义:通过民事公益诉讼追究大气污染责任,警示修理租赁行业合规经营[12] 案例3:湖北省襄阳市生态环境局申请强制执行行政处罚决定案 - 基本案情:检测公司违规对5辆车出具虚假排放报告,被处没收违法所得并罚款10万元后拒不缴纳[13] - 裁判结果:法院裁定准予强制执行,罚没款已全额执行完毕[14] - 典型意义:司法强制力支持行政处罚,遏制检验机构造假行为[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