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体育教育创新实践 - 重庆三所学校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设计差异化体育作业方案 核心策略为"减去刻板要求/单一训练 加上个性选择/多元发展" [1] - 小学阶段采用"基础训练+兴趣运动"双轨制 每天各30分钟 填补书面作业减少的时间空白 [3][5] - 中学阶段提供"运动菜单" 强调自主选择项目/调整强度/设计挑战 培养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大核心素养 [10][12] - 高等教育阶段实施分类指导 体育专业学生参加专业训练 非体育专业学生结合体质达标要求自主锻炼并参与社区体育推广 [14] 小学阶段体育作业设计特点 - 珊瑚鲁能小学基础训练紧扣《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标准 按年级分层设计: - 一二年级侧重协调性/平衡感/柔韧性 含30秒短绳/燕式平衡等项目 [5] - 三四年级加强核心力量 加入仰卧起坐/速度跳绳 [5] - 五六年级发展心肺耐力 增加耐力跳绳/挺身跳 [5] - 跳短绳作为贯穿六个年级的保留项目 因其对全身协调性和心肺功能的综合提升效果 [5] - 选做项目鼓励户外运动和团队配合类活动 家长反馈该模式成功帮助孩子建立运动习惯 [6][8] 中学阶段体育教育转型 - 鱼洞中学赋予学生高度自主权 允许自选项目/自定强度 消除作业压力感 高二学生案例显示60分钟家庭运动已成自然习惯 [10] - 采用学期/假期差异化目标:暑假侧重习惯养成与兴趣探索 学期中聚焦技能提升 [12] - 建立家校协同机制 建议家长设立家庭奖励制度 制定共同运动计划 转化体育作业为家庭健康活动 [12] 高校体育教育社会延伸 - 西南大学延续30年假期运动传统 非体育专业学生需完成体质达标锻炼 同时承担社区体育推广职责 如教授太极拳/球类运动 [14] - 通过健康跑等全校性活动促进师生共同参与 部分教师携子女形成亲子共跑场景 [16] - 体育教育价值被重新定义为"健全人格培养+健康生活方式塑造" 尽管课业压力存在 但学生健康意识显著增强 [17] 体育教育体系进阶路径 - 形成"小学打基础→中学育素养→大学重服务"的完整链条 最终目标是让运动成为终身习惯 [17] - 当前大学生锻炼意愿提升反映体育教育长期积累的效果 运动时长虽受学业挤压 但参与质量改善明显 [17]
破解“体能滑坡”,暑假体育作业“玩”出新花样
新华社·2025-07-15 1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