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由境外输入引发,佛山确诊478例基孔肯雅热,如何阻断传播
新京报·2025-07-16 00:24

疫情概况 - 7月15日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通报一起境外输入引起的基孔肯雅热本地疫情,累计确诊478例,主要集中在乐从镇、北滘镇、陈村镇,均为轻症病例 [1][2] - 基孔肯雅热是由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传播的蚊媒传染病,病原体为基孔肯雅病毒,1952年首次在坦桑尼亚被发现 [2] - 2008年中国发现首例来自斯里兰卡的输入性病例,此后广东、浙江、福建、云南等多地报告输入性病例 [1][3] 疾病特征 - 症状包括发热(可达39℃以上)、关节疼痛(以小关节为主)、皮疹、寒战、头痛、全身肌肉疼痛等,发热通常持续1-7天 [2] - 与登革热相比,基孔肯雅热关节疼痛更剧烈且以小关节为主,类似类风湿性关节炎,通常1-3周缓解,部分可持续数月 [2] - 属于自限性疾病,致死率低,无特效药物,主要采取对症治疗 [2] 流行趋势 - 疫情主要发生在南方省份如广东、云南、海南等地,本土传播尚未"北上" [3][4] - 2010年东莞郊区两个村庄发生本地流行,共173例,病原体与泰国流行株亲缘关系较近 [5] - 白纹伊蚊在全国广泛分布,埃及伊蚊仅分布在海南、广东、云南等地,这两种蚊虫对基孔肯雅病毒易感性高 [4] 防控措施 - 阻断传播需从蚊子和患者两个维度入手,包括消杀蚊媒、对患者进行防蚊单间隔离管理 [6] - 输入病例发现和诊断不及时是造成社区扩散的主要原因,归国人员应做好健康监测并及时就医 [5][6] - 防蚊灭蚊是关键,需清除积水(如花盘、排水管道等),水体存放不超过7天,使用含避蚊胺等成分的驱蚊产品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