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瑞敏:基础科学全球遇冷,为何中国“升温”?
环球网资讯·2025-07-16 06:55
全球基础科学投入格局 -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戴维·格罗斯指出全球基础科学投入呈现"全球遇冷"与"中国升温"的鲜明对比 中国通过稳定政策支持为全球基础科学发展注入新动力[1] - 2025国际基础科学大会在北京开幕 展现中国持续加大基础科学投入的战略眼光并获国际认可[1] - 基础科学投入具有"慢产出""远收益"特点 激光和互联网等技术都是在基础探索几十年后才释放指数级价值[2] 中国基础科学发展现状 - 中国基础科学实现跨越式发展 建成高能同步辐射光源 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 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等国际一流科研平台[3] - 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202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申请量达15万项 青年科研人员成为创新主力军[3] - 深度参与全球大科学合作 承担ITER约12%核心部件研发任务 参与SKA近30%建设工作[3] 中国基础科学战略布局 - "十四五"规划明确将基础研究占研发经费比例提升至8%[2]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持续加大投入 着力推动原创性突破[2] - "科技创新2030"重大专项将基础研究深度嵌入国家重大任务布局[2] 中国基础科学面临的挑战 - 原创能力呈现"点强面弱"特征 量子物理等领域较强 但数学 理论物理等基础学科仍需提升[4] - 现行项目制评估体系倾向于应用 对基础科学探索不确定性的包容程度不足[4] - 论文数量领先但诺奖级成果和理论影响力仍有不足[4] 基础科学的历史价值与未来意义 - 历史上重大科技飞跃如原子弹 登月计划 互联网和现代芯片都源于基础科学突破[1] - 基础科学提供"看不见却不可或缺"的认知能力 决定未来科技竞争主动权[1] - 投资基础科学本质是投资国家在未来全球科技版图中的战略位势[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