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市产业体系与经济发展 - 宣城市位于安徽省东南部,是全省唯一与江苏、浙江两省毗邻的地级市,也是安徽省距离上海直线距离最近的城市,成为长三角产业梯度转移的"桥头堡"和安徽省东向发展的"前沿阵地"[1][4] - 2024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元大关,达到2053.5亿元,同比增长5.8%,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9.1:44.2:46.7,呈现第二产业引领增长、第三产业稳步提升的协调发展格局[5] - 工业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2024年全部工业增加值达724.3亿元,同比增长7.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达8.9%[7] 主导产业与新兴产业发展 - 创新构建"2+3+4"产业矩阵:重点培育汽车零部件、新能源两大千亿级主导产业,协同发展电子信息、节能环保装备、新材料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升级绿色食品、精细化工、纺织、碳酸钙四大特色传统产业[1][18] - 汽车零部件产业2024年产值达850亿元,同比增长20%,新增规模以上企业45家,总数达425家,位居全省第三位[8] - 新能源产业2024年产值达750亿元,同比增长74.4%,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集群跻身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8][24] - 高技术制造业成为重要引擎,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增长25.9%,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增长43.4%,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增长18.6%[8] 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 - 2024年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68%,首次超越全国平均水平,位列全省第五,连续三年跻身全国城市创新能力百强榜单[11] - 创新主体培育成效显著,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24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304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57.8%[11] - 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家(总数37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00家(总数480家),发明专利授权量达1113件,同比增长44%[11] - 2024年产业链招商签约项目596个,总投资2269.6亿元,其中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59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提升至43%[11] 产业空间布局与区域协同 - 创新构建"一屏两廊三区多中心"的国土空间总体格局,强化生态保护与差异化农业发展[20] - 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战略,重点推进"一地六县"产业合作区建设,积极参与G60科创走廊、宁杭生态经济带等跨区域合作[21] - 形成"一核两区"产业空间框架:中心城区综合发展核聚焦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郎广宁智造经济发展区打造高端制造集群,泾旌绩美丽经济发展区发展旅游、文化、大健康等美丽经济[22] 未来发展趋势 - 短期内聚焦传统产业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汽车零部件产业将突破轻量化材料、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等关键技术,新能源产业将聚焦异质结电池技术迭代[27][29] - 中长期将前瞻布局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新型储能等未来产业,依托广德通用机场资源发展无人机物流、航空旅游等低空经济应用场景[30] - 推动产业低碳转型,构建循环经济体系,推广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技术,建设零碳产业园[30]
2025年安徽省宣城市新质生产力发展研判:落实“2+3+4”产业链专班“七个一”工作机制,前瞻布局新型储能、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赛道[图]
产业信息网·2025-07-18 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