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活力中国调研行|“盖被”、科创、延链——探寻“黑土粮仓”的增收密码
新华社·2025-07-19 22:33

黑土地保护与耕作技术 - 梨树县推广"梨树模式"保护性耕作技术,覆盖东北近1亿亩耕地,有效减少黑土风蚀水蚀、增加土壤有机质[1] - 宏旺农机合作社采用标准化生产单元(100公顷/单元),粮食增产同时经营成本下降5%以上,已建成45个单元覆盖30万亩耕地[2] - 保护性耕作通过秸秆覆盖("盖被"方式)改善土壤松软度,技术推广面积从最初225亩扩展至全国适宜区域[1][2] 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 - 长春国家农高区集成80多个玉米/大豆新品种和50余项先进技术,打造万亩级技术示范田,实现良种良法配套[2] - 现代种业产业园吸引鸿翔、先正达等龙头企业入驻,配备现代化育种平台和种子加工厂[3] - 数智设施示范产业园采用激光补光技术,年育苗能力将达1亿株,三年来实施5000万元以上项目20个[3] 玉米产业链延伸与增值 - 吉林省农嫂食品日均生产60万袋鲜食玉米产品,包括真空充氮玉米粒等创新品种,销往20多国,深加工后单穗玉米售价最高达20元[3][4] - 公司与江南大学共建研发中心,带动3000农户每公顷增收4000-5000元,形成种植-加工-出口全链条[4] - 长春国家农高区聚焦玉米精深加工及食品产业,形成八大现代农业园区集群[2][3] 产业规模与经济效益 - "梨树模式"推广使粮食产量稳定提升,同时降低生产成本5%以上[2] - 鲜食玉米加工显著提升产品附加值,较传统玉米销售实现倍数级溢价[4] - 农高区建设项目密集落地,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全产业链增值[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