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全媒头条|在世界文化激荡中坚守文化主体性——智库报告解析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的精神基石
新华社·2025-07-19 23:31
文化主体性与中国式现代化 - 文化主体性是维系民族认同和国家稳定的关键所在,是文化自觉、自信、自立、自强的集中体现,也是世界格局变革中彰显文明特质的精神坐标[1] - 中华文化在5000多年历史中始终坚守主体性,通过守正创新和开放包容实现文化自信自强,成为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4] - 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重塑文化主体性,为中国式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筑牢文化根基[4] 文化主体性的四大作用 - 引领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筑中国精神,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如苏州传统工艺催生高精尖产业[6] - 凝聚力:通过共同身份认同和爱国主义精神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典型案例包括云南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的70年坚守[7] - 塑造力:激活文明基因驱动文化创新,故宫文物数字化和文创产品转化、国家版本馆建设体现传统与现代融合,网络文学等"文化+"新业态创造经济增长点[8] - 辐射力:通过"一带一路"建设(覆盖150多国)、国际传播(如《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全球发行)、影视作品(《流浪地球》等)输出文化软实力,孔子学院和"欢乐春节"活动搭建文明互鉴桥梁[9][10] 对全球南方国家的启示 - 发展中国家需立足文化主体性处理传统与现代关系,避免西方现代化迷思,中国式现代化证明现代化路径可兼具本土特色与一般规律[11] - 中国实践为南方国家提供新图景:如茶文化外交("茶和天下"活动)、古都文明对话(中希互动),展现多元共存理念[12] - 现代化非单一模式,需避免"复制粘贴",中国通过保持文化主体性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