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以法治之力铲除城市“牛皮癣”
环球网·2025-07-21 06:48

共享单车违法广告问题现状 - 共享单车成为非法广告"重灾区",由于属于企业提供的"公共交通产品"而非"城市公共设施",缺乏相应罚则且违法成本低,打击效果有限 [1] - 成都共享单车投放量达100.8万辆,全国第三,日均骑行210.7万次,为违法广告提供便利条件 [1] - 非法小广告分为八类:涉黄涉诈、办证刻章、网络借贷、医保套现、公积金套现、代开发票、广告宣传、租房,潜藏破坏市容、滋生犯罪等风险 [2] 综合治理措施与成效 - 采用"刑事打击+行政处罚+民事诉讼"组合模式,问题率从16.5%降至2%以下 [1][7] - 5月行动中出动城管执法人员2289人次,企业运维2047人次,排查单车21.1万辆次,清理广告83700余个(涉黄类16300、金融类24700、虚假销售类28600) [2] - 公安机关累计抓获300人,刑事拘留28人,行政处罚266人,查处行政案件200起 [5] - 法院判例:对私自印制广告的商户判决书面道歉并赔偿2500元 [3][4][5] - 累计动态调减运力配额4857辆(美团1685辆、青桔1644辆、哈啰1528辆) [7] 企业责任与技术创新 - 督促美团、青桔、哈啰履行主体责任,加强车辆全周期管理,创新防粘贴技术(防粘坐垫、涂层、车筐网格) [3] - 企业推出举报奖励政策,通过次卡或优惠券鼓励用户参与广告清理 [7] 治理机制创新 - 15个部门联合执法,强化横向协同与刑行衔接 [3] - 网格员累计抽查单车136万辆次,发现问题车辆12万辆次,现场蹲点检查533个停放点 [7] - 优化行政处罚依据,累计查处乱张贴案件61件,罚款6480元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