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研发的新型荧光探针分子可实现骨骼“发光”成像
环球网资讯·2025-07-22 13:19
研究团队在传统的菁类染料基础上引入强电子给体,显著增强了分子内部的电荷转移能力,使得分子在 激发态中能够同时实现"局域激发"与"电荷转移",将发射波长成功延伸至近红外二区波段,实现了近红 外二区的荧光发射。这种新型荧光探针分子不仅具备强荧光和长波长发射特性,还具有深组织穿透能 力。 据介绍,在实验中,研究团队将这种荧光分子注射到小鼠体内后发现,该分子会迅速聚集在骨组织中, 尤其是关节和脊柱区域。在荧光成像仪下,小鼠的全身骨骼网络轮廓清晰可见,仿佛给骨头"开了灯"。 这种成像方式不仅避免了传统X光或CT可能带来的电离辐射风险,还能动态观察骨骼代谢过程和骨质疏 松等疾病的演变过程。 传统荧光探针在生物组织中的穿透能力有限,难以清晰显示深层组织。为突破这一瓶颈,研究团队转向 使用波长900nm–1700nm的近红外二区光,这种光能更有效地穿透生物组织,减少背景干扰,从而获得 更清晰的图像。然而,获得能在900nm以上发射荧光的分子在化学合成和分子设计上极具挑战性。 来源:环球网 【环球网科技综合报道】7月22日消息,根据"中科院之声"官方信息,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团队 近日成功设计出具有长波长特性的新型荧光探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