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天龙:亚裔故事不该被简化成“受害者叙事”
中国新闻网·2025-07-23 10:08
行业背景与争议起源 - 2015年《纽约时报》报道将纽约美甲行业标签化为"剥削"和"污染" 引发公众负面认知 [1] - 报道指控行业存在"工人被管控"及"低薪"问题 但实际源于语言障碍和旧数据误导 [1][2] - 行业具有全球化特征:风格源自法国 原料来自韩国 工人来自中国和越南 服务国际客户 [1] 媒体报道偏差与事实反驳 - 报道中"默默工作像被管控"实为新移民英语能力不足导致沟通受限 [2] - "工资低"指控因招聘渠道已从报纸广告转向微信 薪资数据未更新 [2] - 报道忽略华人已成为行业主流的事实 错误强调韩国人主导 [2] - 亚裔社区通过雇游说公司、罢工和法律诉讼等方式组织抗议活动 [2] 行业生态与劳动关系 - 老板与工人非阶级对立关系 存在互相转换的流动性 [2] - 低技能移民圈中工人可通过同乡支持转变为店主 [2] - 行业存在互相托举的依存关系 体现亚裔社区内部互助机制 [2] 学术研究与行业正名 - 研究基于对20多位美甲店老板和工人的实地访谈 [2] - 2019年研究成果发表于《美国行为科学家》杂志 [4] - 研究旨在呈现行业全貌 强调亚裔群体的生存智慧和韧性 [4] - 最终《纽约时报》承认报道存在偏见和过度概括问题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