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助贷行业“24%+权益”模式面临生死考验
经济观察网·2025-07-23 12:48

行业监管动态 - 监管部门近期向多家持牌消费金融机构发出调研通知,重点调研"24%+权益"模式的自主权益服务、合作助贷平台会员权益服务状况及存在问题 [2] - 《助贷新规》规定平台运营机构不得以任何形式向借款人收取息费,增信服务机构不得以咨询费等形式变相提高增信服务费率 [3][5] - 监管部门重点关注权益服务是否存在强制捆绑销售、默认勾选、退费难等问题,以及借款人综合融资成本是否超过年化24% [10] 业务模式分析 - "24%+权益"模式通过将贷款利率控制在24%以内,同时出售权益服务实现变相24%-36%的贷款利率定价 [6] - 权益服务分为"大权益"(授信提额、快速放款等)和"小权益"(本地生活消费),大权益单笔收费可达数百至上千元 [6] - 部分平台单月权益类费用收入达数百万元,大权益收入占比约70% [7][12] 行业影响与调整 - 多家助贷平台已暂停新签权益合作和转介绍业务,部分机构搁置业务扩张计划 [2][12] - 若模式难以为继,行业可能转向聚焦年化利率24%以下的优质客群,但将面临客群流失和业务规模缩水 [13] - 上市助贷平台担忧二级市场投资者可能因盈利能力下降而减持股票 [14] 现存问题 - 行业存在贷款捆绑销售、强制购买、默许勾选等乱象,导致客诉量明显增加 [6][9] - 转介绍过程中存在多次收取权益费问题,部分借款人实际综合融资成本超过年化36% [9] - 权益服务缺乏执行标准,信息披露不足,退费流程复杂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