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亿元奖励金背后的“猫腻”(法治头条)
人民日报·2025-07-24 06:03
民营经济促进法与反商业腐败 - 国家以法律形式推动构建民营经济组织源头防范和治理腐败的体制机制 [1] - 反商业腐败在建设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具有重要作用 [1] -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发布《反商业腐败检察工作白皮书(2020—2024)》,梳理1253件商业腐败犯罪案件 [1] 商业腐败案件特点 - "小官大贪"、虚拟货币洗钱、企业风险管理意识薄弱是显著特点 [6] - 商业腐败行为从无意识犯罪"进化"到有预谋、有配合、有对抗侦查策略 [6] - 近5年商业腐败案件呈上升趋势,与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发展相关 [7] - 运营环节成为互联网行业商业腐败犯罪多发高发环节 [7] - 电商领域"流量变现""数据权益"成为商业腐败新场景 [7] 典型案例分析 - 冯某利用职权与外部供应商合谋骗取1.4亿元奖励金 [2] - 通过注册空壳公司接收并转移奖励金 [3] - 利用8个境外虚拟货币交易平台将资金兑换成比特币等虚拟货币 [4] - 采用"混币"手段混淆加密货币交易路径 [4] - 最终7人被判有期徒刑十四年六个月至三年不等 [5] 商业腐败主要套路 - 利用虚增的交易环节实现"空手套白狼" [9] - 虚报劳务支出、服务费用等"吃空饷"手段 [9] - 伪造"借款""分红"等假象为利益输送披上合法外衣 [9] - 权力寻租伴随技术信息、数据侵权犯罪 [10] - 商业腐败犯罪与涉税犯罪交织复合 [10] 反商业腐败措施 - 企业"双报案"工作机制前置法律监督环节 [8] - 推出"检启智远"微信小程序服务企业 [8] - 做实检察建议与跟踪回访 [8] - 积极推动多元主体治理体系建设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