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协同与京津冀发展 - 引导与行政职能密切相关的社会服务机构迁入城市副中心,支持承接央属、市属资源和总部企业 [1] - 与雄安新区健全多层级工作对接机制,实现错位发展,共同形成服务首都发展的新两翼 [1] - 推进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重点包括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环境联控联治、产业发展协同协作、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1][8][9] 土地利用与城市更新 - 创新存量用地盘活利用路径,探索低效土地盘活利用机制 [2] - 制定城市更新专项规划,完善工作组织和协调机制,鼓励市场化方式推动城市更新 [2] - 优化农用地转用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制定和更新基准地价,细化战略留白用地管理规则 [2] 交通体系与智慧城市 - 构建以人为本的交通体系,提升区域交通辐射能力,优化交通网络 [3] - 推进轨道交通建设、优化公交线网布局,加强重点区域交通综合治理 [3] - 推进智慧信控、智慧交通大脑建设,提升交通智慧化水平,推行绿色出行 [3] 产业定位与布局 - 推动发展数字经济、现代金融、先进制造、商务服务、文化旅游、现代种业六大产业 [4] - 支持培育未来信息、未来健康、未来能源等未来产业 [4] - 强化产学研合作,推动高精尖产业集聚发展,支持中关村先行先试政策同步试点 [4] 绿色发展 - 设立"绿色发展"专章,推动绿色转型,倡导绿色低碳生活理念 [5][6] - 推进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推动光伏发电广泛应用 [7] - 加强城市慢行系统建设,引导绿色出行,鼓励大型活动组织者购买碳配额 [6] 公共服务与产业协作 - 推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支持优质教育、医疗、养老资源向北三县延伸布局 [9] - 鼓励产业园区对接合作,搭建产业项目推介洽谈平台,形成梯次布局的区域产业新模式 [9] - 加快布局未来健康医疗服务场景,推进医产协同,建设新型特色消费圈 [4]
北京对城市副中心立法,支持副中心承接符合发展定位的央属资源
新京报·2025-07-24 1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