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如何?市人大常委会听取这份报告
新京报·2025-07-25 16:53

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进展 - 京津冀区域协作格局正在成型 构建"一核两翼"空间布局 支持雄安新区创新发展 唱好京津"双城记" 促进与河北建立紧密分工协作和产业配套格局 [2] - 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入驻企业199家 2024年营收超50亿元 [2] - 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集聚企业5800家 宝坻京津中关村科技城注册企业1870家 [2] - 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入驻企业269家 [2] - 设立京津冀基础研究合作专项和科技创新协同专项 2023-2024年资助227项基础研究合作项目 [2] - 共建4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和2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2] 创新生态保障 - 组建25个高校联盟 开展合作项目1743项 [3] - 成立京津冀技工教育联盟和职业教育改革示范区 落实职称互认协议 年服务津冀人才约1000人次 [3] - 新版京津冀"一网通办"服务专区上线事项417项 移动端接入事项90项 试点开展"同城化"登记 [3] 存在问题与建议 - 跨区域利益协同存在短板 科技成果转化链条尚待贯通 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亟待提升 创新生态环境有待保障 [4] - 建议推动政策跨领域适用 协调落实企业在津冀的研发平台享受属地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优惠政策 [4] - 建议推行京津冀人才绿卡制度 建设人才服务"一站式"平台 提升人才流动便利性 [5] - 建议完善跨区域政务服务协同机制 扩大"同事同标"事项 推动高频事项"一网通办"全覆盖 [5] - 建议深化监管执法协同 推动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标准对接 减少重复执法 [5] - 建议加大科技金融支持力度 发展跨区域科技担保体系 引导创投机构向津冀布局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