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省级双碳指数评价报告核心观点 - 中国绿色低碳转型行动在多重压力下展现强大韧性,主要省市能源转型和电气化加速推进,中东部新兴产业蓬勃发展[1] - 报告识别出风光电力消纳压力增加、高耗能产业脱碳挑战、能源基地排放分担等关键问题[1] - 评价体系包含3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和18个三级指标,覆盖大陆30个省区市(除西藏)[1] - 2023-2024年度评价显示北京蝉联榜首,上海、天津表现突出,前十省份包括吉林、广东等7个地区[3] 区域气候行动力研究 -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治理领先,拥有最多双碳研究机构,通过G60科创走廊组建跨区域产业链联盟[2] - 京津冀区域构建"四横三纵"特高压输电走廊,形成"疏解-承接-升级"产业协同范式,雄安新区集聚科技企业[2] - 粤港澳区域交通基建超前,规划28条城际铁路,通过粤港/澳联席会议机制强化环境协同治理[2] 行业发展动态 - 可再生能源持续高速发展,但风光电力消纳压力增加,生态环境累积影响需重视[3] - 东部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但绿色制造需向上游延伸,能源基地省份面临排放压力[3] - 新能源产业和数字经济倒逼高耗能产业转型升级,碳关税压力推动企业数字化绿色化转型[5] 政策建议方向 - 建议建立跨省能源输送碳排放责任共担机制,试点将外送电力全生命周期排放分摊至受电省份[4] - 呼吁建立区域碳补偿机制,将全球贸易重构和国内新质生产力发展纳入减排战略规划[5] - "十五五"规划需以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为抓手,系统性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5] 评价结果趋势 - 两年度评价得分呈先降后升趋势:第一阶段因排放趋势分指数下降导致总分下行,第二阶段27个省市得分回升[3] - 2023-2024年度总分达4个评价年度高点,显示疫后经济恢复期低碳转型成效显著[3]
中国省级“双碳”指数报告:中国绿色低碳转型展现强大韧性
经济观察网·2025-07-25 2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