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陵列入世界遗产的影响 - 西夏陵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提升公众对西夏陵及西夏学的关注度 [2] - 西夏陵的出土文物和文献推动西夏研究成为近三四十年来的热点 [2][3] - 黑水城出土的大量西夏文献为研究奠定坚实基础 [3][6] 西夏陵出土文物反映的文化交融 - 西夏陵体现中国传统陵寝制度与中原地区一脉相承 [3] - 出土文物包括石雕、陶瓷、铸造、纺织等门类,工艺与中原地区相似 [3] - 177号陪葬墓出土长1.2米的鎏金铜牛反映成熟铸造工艺 [3] - 建筑构件工艺水平可与中原相媲美 [3] 碑文揭示的民族关系与文化传承 - 西夏文与汉文残碑证实西夏最高等级建筑中两种文字并用 [4] - 汉文碑文显示党项族和汉族都是西夏主要民族 [4] - 碑文撰述形式与专用词语运用显示高水平文化表述 [4] - 西夏文碑文直接称"尊者"形成独特记述方式 [4] 西夏对中原文化的接纳与传承 - 6号陵汉文残碑出现"轩辕"一词证实对中华民族始祖的崇敬 [5] - 7号陵西夏文残碑出现"夫子"特指孔子,显示对儒学深度接纳 [5] - 西夏曾翻译《论语》并将孔子封为文宣帝 [5] - 职官名称与《天盛律令》印证,显示承袭中原传统 [5] 黑水城文献的价值与影响 - 黑水城出土文献包含《番汉合时掌中珠》等双语对照文献 [7] - 《天盛改旧新定律令》存在汉文本显示多语言应用 [7] - 中原儒学著作、兵书、类书等被译为西夏文 [7] - 西夏编纂仿中原地区的通俗类著作 [7] 西夏社会的民族融合 - 西夏户籍显示党项族与汉族共存 [8] - 契约文书包含党项族、汉族、契丹族等多民族 [8] - 部分契约显示存在跨民族婚姻 [8] - 西夏文明是中华文明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8]
西夏文物文献中的民族交融图景
人民日报·2025-07-26 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