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宏观发展 - 中国知识产权事业在“十四五”时期取得历史性成就,拥有有效发明专利的企业达52.4万家,有效发明专利数量达372.7万件,占国内总量74.4%,较“十三五”末提升6.1个百分点 [1] - 在5G通信、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量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领域,研发培育了大量高价值核心专利 [1] - 知识产权是衡量国家或地区科技创新能力和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中国正加快从知识产权引进大国向创造大国转变,工作重点从追求数量向提高质量转变 [2] 政策与制度支持 - 党中央将科技创新置于国家发展全局核心位置,不断完善科技创新领域立法,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完善产权制度,建立高效的知识产权综合管理体制 [1] - 各地从多维度加强法律制度保障,畅通维权机制,扩大服务体系覆盖面,为知识产权保护提供有力支撑 [1] - 需要逐步打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全链条,形成权界清晰、分工合理、责权一致、运转高效的体制机制 [3] 创新驱动与成果转化 - 知识产权保护是创新能力的有力注脚,有力的保护能使创新“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是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经济价值的关键 [2] - 需降低专利转化运用的风险和制度性交易成本,提高转化效率,让更多科技成果向新质生产力转化 [3] - 应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提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探索对创新人才的激励措施,让科研人员切实受益 [3] 战略意义与未来方向 - 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能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为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3] - 需更好发挥知识产权制度供给和技术供给的双重作用,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 [2]
中经评论: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让创新更有底气
中国经济网·2025-07-30 08:06